收藏本站

语言选择

当前位置: 首页 > 业界资讯 > 行业资讯

日企工资改革副作用:40岁员工为何成“降薪重灾区”?

作者:薪酬报告网 | 发布时间:2025-07-16
日企工资改革副作用:40岁员工为何成“降薪重灾区”?一、导语2025 年“春斗”落幕,大企业名义加薪 5.25% 创 34 年新高,但厚生劳动省同步发布的分年

 

日企工资改革副作用:40岁员工为何成“降薪重灾区”?
一、导语
2025 年“春斗”落幕,大企业名义加薪 5.25% 创 34 年新高,但厚生劳动省同步发布的分年龄段工资统计显示:40~44 岁男性正式员工 2024 财年平均年薪为 712 万日元,较 2020 年再降 2.8%,是唯一一个连续四年下跌的年龄段。为何在整体涨薪的喧嚣中,40 岁群体反而成了“降薪重灾区”?本文结合十余家日企的改革案例与薪酬数据,拆解其背后的制度逻辑与商业算计。
二、改革主线:从“年功序列”到“全球职级”
  1. 迅销、安斯泰来等龙头正在废除职务津贴、地区津贴,全面导入以“职级×绩效”为核心的全球统一薪酬框架。
  2. 新框架下,同一职级的薪酬带宽被显著拉平:资深员工原本凭借工龄叠加的“年功溢价”被削平,年轻员工则因职级跳升而快速加薪,形成“跷跷板效应”。
  3. 改革初衷是提升全球人才竞争力,但落地时却优先照顾 20~35 岁“紧缺数字人才”,40 岁以上员工被定义为“成本再平衡”对象。
三、40 岁员工被精准“开刀”的三重机制
  1. 绩效权重陡升,历史经验折旧
    新制度普遍将绩效权重从 30% 提升至 60% 以上。40 岁员工在传统工序、线下渠道上的经验在新 KPI 中难以量化,导致“高工龄≠高绩效”。
  2. 职级天花板提前
    以某电子巨头为例,改革后课长(Manager)职级由 45 岁提前到 38 岁封顶,40 岁以上仍滞留系长(Supervisor)序列,基本工资被系统下调 8%~12%。
  3. 弹性奖金池的“零和”再分配
    总薪酬包不变的前提下,企业把原本按工龄递增的定期奖金改为“项目奖金池”。在迅销试点门店,20~30 岁员工奖金增幅 17%,而 40 岁以上平均减少 14%
四、企业为何敢拿“中高年”开刀?
  1. 人口结构:40~44 岁人群在 2025 年仍是企业内部占比最高的“团块二代”,数量庞大、整体薪酬高,被视为“体积成本”
  2. 法律弹性:日本尚未像欧盟那样对年龄歧视设定高额赔偿,企业通过“自愿提前退休+再雇用”即可规避诉讼。
  3. 盈利压力:2024 年中小企业利润恢复慢于大企业,但大企业同样面临美国关税与原材料成本上涨,削减固定人工成为“黑字裁员”的首选工具
五、副作用正在蔓延
  1. 跳槽链式反应:2024 年 41 岁以上主动跳槽人数同比增长 40%,多数流向待遇更灵活的初创或外企
  2. 知识断层:在制药、精密制造等行业,40 岁以上技术骨干流失导致维护与工艺改进断档,企业被迫反向以高价返聘顾问。
  3. 消费收缩:该年龄段正是日本家庭教育、房贷峰值期,收入下滑直接抑制耐用品消费,拖累宏观复苏。
六、给薪酬从业者的三点建议
  1. 分层设计“中年技能溢价”
    在统一职级框架内,为 40 岁以上员工单独设置“深度专业职级”(Expert Track),以技术认证、导师贡献换取薪酬不降。
  2. 建立“延迟奖金”账户
    将部分递延奖金锁定至员工 50 岁发放,既平滑企业当期成本,又保留核心人才。
  3. 引入“技能折旧评估”
    用数字化测评工具量化传统经验向新业务场景的迁移度,避免“一刀切”降薪带来的误伤。
七、结语
日企工资改革表面是全球化和绩效主义的胜利,背后却是 40 岁正式员工为制度转轨买单。当“高工龄”不再天然等于“高工资”,如何为中年人才重新定价,将是下一轮薪酬设计最关键的伦理与技术命题。

 

制造行业日资企业薪酬报告 https://www.xinchou.cn/riziqiye/11107.html


上一篇:日本IT企业年薪破千万:程序员如何吃透日企“能力工资”红利?
下一篇:暂无
热门服务和内容

业务咨询

  • 公众 号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信
  • 商务合作

  • 官方微信

    抖音号

  • 官方微信
  • 上海信贤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COPYRIGHT @ 薪酬网 ALL RIGHT RESERVED. 网站备案号: 沪ICP备10219271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