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对比:三井住友中国分析师薪资仍高东南亚同事35%
作者:薪酬报告网 | 发布时间:2025-07-12新加坡对比:三井住友中国分析师薪资仍高东南亚同事35%——2025年东南亚银行业薪酬深度拆解作者 | 行业薪酬顾问【核心发现】在最新一轮针对三井住友银行(SM
新加坡对比:三井住友中国分析师薪资仍高东南亚同事35%
——2025年东南亚银行业薪酬深度拆解
作者 | 行业薪酬顾问
【核心发现】
在最新一轮针对三井住友银行(SMBC)亚太区前台分析师的薪酬对标中,我们发现:以新加坡为东南亚代表城市,SMBC中国(上海/北京)分析师年度总现金薪酬仍领先新加坡同级别同事约35%。这一差距虽较2023年的42%有所收窄,但在日资银行“一体化薪酬框架”下,中国区的溢价幅度依旧显著高于其他亚太据点(东京除外)。本文结合新加坡金管局(MAS)、香港猎头协会及多家日资银行内部薪酬指引,拆解差距成因并给出2026年展望。
一、基准数据:SMBC中国 vs 新加坡分析师薪酬
职级 | 地点 | 基础月薪(USD) | 年终奖金(月) | 年度总现金(USD) | 差距 |
---|---|---|---|---|---|
Analyst 1-2年 | 上海 | 9,800 | 4.5 | 147,000 | +35% |
同职级 | 新加坡 | 7,200 | 4.0 | 108,800 | — |
Associate 3-4年 | 北京 | 13,500 | 5.0 | 202,500 | +33% |
同职级 | 新加坡 | 10,100 | 4.5 | 151,700 | — |
数据来源:2025年4月RGF、Michael Page及三家日资银行内部调研交叉验证。
二、差距溯源:为什么中国区能持续溢价?
- 人才供需失衡
上海/北京IBD及金融机构研究部在岸业务扩张快于本地人才供给,CFA持证人密度仅为新加坡的0.7倍,导致“以薪抢人”成为日资、欧资行共识。 - 监管与合规强度
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带来复杂跨境产品,需要双语、懂内地监管逻辑的人才。SMBC中国在2024年新增“北向互换通”与绿色ABS团队,一次性给出30%签约奖金,直接推高整体分位值。 - 生活成本与税收
尽管上海核心地段租金已接近新加坡,但个人所得税率仍低于新加坡5-7个百分点(综合测算),企业在设定“税后竞争力”时自然抬高税前包。 - 区域总部定位差异
SMBC新加坡以东南亚信贷及财资中心为主,前台岗位数量仅为上海的65%;而中国办公室同时承担大中华区及日韩客户覆盖,业务复杂度更高,薪酬带宽随之放大。
三、新加坡市场侧写:金融分析师薪酬天花板
- 行业中位值:根据新加坡人力部2025年报告,金融与保险服务业平均月薪8,190新元(≈6,100 USD),对应分析师级别年总现金约110,000 USD。
- 调薪预期:2025年计划加薪企业比例由32%降至22%,但金融与ICT领域仍维持5-7%增幅。
- 奖金系数:投行前台分析师2024年平均4.0个月,低于2023年的4.6个月,反映二级市场交易量下滑。
四、2026年展望:差距是否会继续缩小?
情景模拟(基于Bloomberg 2026年亚洲IB收入预测):
- 基准情景:若A股与港股IPO回暖,中国区分析师奖金池再增10%,领先幅度维持30-35%。
- 悲观情景:日元持续贬值,SMBC总部压缩海外人力成本,中国区签约奖金下调20%,差距收窄至20-25%。
- 乐观情景(对新加坡):新加坡政府2025年9月将外籍金融人才准证门槛从5,000 SGD提至6,500 SGD,叠加美元走弱,人民币计价薪酬优势被部分对冲,差距收窄至25%左右。
五、企业行动建议
- 对在华日资行
可考虑将部分中台职能(风险、合规)南迁至新加坡,以降低综合人力成本,同时保留前台高溢价吸引稀缺人才。 - 对东南亚人才
若具备双语及中国资本市场经验,可争取SMBC中国“区域交流计划”,通过2-3年派遣实现薪酬跃迁35%+,再回流新加坡担任中层管理,形成薪酬套利。 - 对薪酬委员会
在设定2026年预算时,应关注人民币兑美元波动及新加坡PWM(累进工资模式)对基层岗位的挤压效应,提前锁定关键人才。
结语
在亚太金融人才版图中,SMBC中国分析师的35%薪酬溢价是区域不平衡、监管红利与人才稀缺性的综合结果。随着新加坡加大对高端金融人才的政策倾斜,以及中国区人才供给逐步改善,这一差距或将温和收敛,但在未来3年内仍难抹平。对于薪酬决策者而言,关键不再是“高多少”,而是“高得是否可持续”——答案将取决于下一轮市场周期与监管风向。
日资金融投资行业薪酬报告https://www.xinchou.cn/riziqiye/10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