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业绩增长困局:薪酬绩效设计的底层逻辑与执行关键
作者:薪酬报告定制 | 发布时间:2025-09-17薪酬绩效设计首先要理解其内在逻辑。我们的业绩是如何达成的?需要审视业绩达成过程中的各个要素,并设法优化这些要素,最终才能实现预期结果。薪酬绩效设计的目的,正是为了引导大家做好这些关键环节。如果中间这些要点没有得到落实,那么业绩达成实际上会非常困难。
销售业绩的达成有三层核心逻辑,第一层是执行逻辑。业绩从何而来?业绩是靠要求出来的吗?是通过设定考核目标就能自然产生的吗?有些企业提出明年目标2000万业绩,作为考核目标值,但除此之外没有更多支持。如果只是让员工自己去努力,而不提供相应方法和资源,结果往往难以保证。未来的事情充满不确定性,我们真正能做的是尽最大努力,同时接受各种可能。我们要求员工既有能力又付出努力,但最终结果受诸多因素影响,并非完全可以控制。有时甚至已经板上钉钉的项目,也可能因突发因素而失去。例如合同虽已签订,但款项未到账,或被第三方介入导致订单流失,这些都不是销售个人能力可以完全左右的。管理咨询行业也是如此,我们无法承诺具体业绩数字,因为最终业绩受到太多不可控因素的影响。我们只能确保该做的事情做到位,结果自然会水到渠成。
因此,薪酬绩效设计的第一层逻辑——执行逻辑,关注的是销售业绩如何产生。它有两个核心要素:第一个是工作饱和度。员工每天真正投入工作的时间有多少?有些企业的员工工作状态松散,缺乏明确的工作量标准。例如电销团队,如果没有规定每天必须拨打多少电话,没有对工作饱和度的考核,最终业绩不理想就不能简单归咎于员工能力或态度问题,而是管理缺失。我们都希望通过薪酬激励提升员工积极性,但积极性并非与生俱来,每个人都会有懈怠的时候。因此,需要通过考核工作饱和度,确保员工在工作时间内保持应有的努力程度。很多企业员工的实际工作饱和度甚至低于50%,这意味着有一半时间并未有效工作。
第二个要素是工作有效性。企业中存在一类“小白兔”型员工,他们非常努力,经常加班,但最终业绩却非常差。这类员工工作方法不对,能力不足,尽管付出大量时间,却无法产生预期成果。如果一个人既有能力又努力,业绩自然会好。薪酬绩效设计的目的,正是要激励员工既努力又提升能力——能力是可以通过合理的薪酬引导得以提升的。如果整个团队都能努力工作,方法正确,并按照公司要求执行,销售业绩便更容易实现。
因此,薪酬绩效设计不仅要考核最终业绩,还应关注员工的能力和工作过程表现。如果能力不足、工作表现不佳,业绩达成几乎是不可能的。薪酬体系应能够激励员工提高工作饱和度和工作有效性,这是设计的前提。如果不能推动大家提升工作饱和度,业绩就难以实现;如果不能促进工作有效性,同样难以达成预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