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储央企“双轨制”薪酬:编制内与劳务外包待遇差异
作者:薪酬报告网 | 发布时间:2025-07-28仓储央企“双轨制”薪酬:编制内与劳务外包待遇差异作者:某行业薪酬顾问一、现象扫描:同一仓库,两种身份在多家仓储类央企(如中储粮、中外运、中国物流集团下属公司)
仓储央企“双轨制”薪酬:编制内与劳务外包待遇差异
作者:某行业薪酬顾问
作者:某行业薪酬顾问
一、现象扫描:同一仓库,两种身份
在多家仓储类央企(如中储粮、中外运、中国物流集团下属公司)里,库区一线同时存在“编制内正式工”与“劳务外包工”两大群体。前者与企业直接签订劳动合同,占用国资委核定工资总额;后者则与第三方人力资源公司签约,由外包公司支付薪酬。两种身份导致“同工不同酬”在仓储场景被放大:叉车司机、仓管员、理货员等基础岗位,编制内与外包员工的年收入差距普遍在1.5—2.2倍之间。
在多家仓储类央企(如中储粮、中外运、中国物流集团下属公司)里,库区一线同时存在“编制内正式工”与“劳务外包工”两大群体。前者与企业直接签订劳动合同,占用国资委核定工资总额;后者则与第三方人力资源公司签约,由外包公司支付薪酬。两种身份导致“同工不同酬”在仓储场景被放大:叉车司机、仓管员、理货员等基础岗位,编制内与外包员工的年收入差距普遍在1.5—2.2倍之间。
二、薪酬结构拆解
- 固定薪酬
• 编制内:执行央企岗位薪级工资制,基本工资+岗位薪点+年功津贴,月基薪4,500—6,000元;库区夜班、高温、粉尘等艰苦津贴另计。
• 劳务外包:由外包公司按“市场均价”定价,月基薪2,800—3,500元,艰苦津贴常被合并计入“综合补贴”,金额不足编制内的60%。 - 浮动薪酬
• 编制内:年度绩效与企业工资总额联动,平均2—4个月工资;另有专项安全奖、创新奖,合计可达1万元/年以上。
• 劳务外包:多数采用“计件+出勤”模式,绩效封顶1个月工资,且不与公司利润挂钩。 - 福利与津补贴
• 编制内:六险二金(含补充医保、企业年金),公积金按央企上限12%缴纳;提供食堂、宿舍、通勤班车、年度体检、子女托幼补贴。
• 劳务外包:多数仅缴纳五险,公积金比例5%—8%或干脆不缴;宿舍、班车需付费或抽签,无子女托幼补贴。 - 长期激励
• 编制内:可参与央企年金、限制性股票(混改试点单位)及项目分红。
• 劳务外包:无长期激励工具,合同1—2年一签,项目结束即面临换岗或解约。
三、差距量化——以华东某大型仓储基地为例
项目 | 编制内(年均) | 劳务外包(年均) | 差距倍数 |
---|---|---|---|
固定薪酬 | 72,000 | 42,000 | 1.71 |
浮动薪酬 | 18,000 | 6,000 | 3.00 |
六险二金企业缴费部分 | 27,000 | 9,000 | 3.00 |
实物福利折算 | 8,000 | 2,000 | 4.00 |
合计 | 125,000 | 59,000 | 2.12 |
四、差异背后的管理逻辑
- 工资总额硬约束:国资委对央企实行“工资总额+人均工资双控”,企业为保内部人均水平,只能将增量岗位外包。
- 财务列支科目差异:外包费用可走“劳务费”,直接计入成本,不影响工资总额;而编制内薪酬需纳入工资总额,因此企业倾向“少编多包”。
- 风险转嫁:仓储作业季节性强、工伤风险高,外包可转移用工风险与劳动争议。
五、影响与隐患
• 人才流失:高技能叉车、设备维修岗位外包化后,核心工匠难以沉淀,库区安全事故率上升。
• 士气分化:库区内部“身份标签”明显,外包员工流动率年均50%以上,旺季“抢人大战”推高隐性成本。
• 合规风险:2023年起多地人社部门开展“同工同酬”专项检查,仓储央企因补贴、奖金口径差异被责令整改的案例已出现。
• 人才流失:高技能叉车、设备维修岗位外包化后,核心工匠难以沉淀,库区安全事故率上升。
• 士气分化:库区内部“身份标签”明显,外包员工流动率年均50%以上,旺季“抢人大战”推高隐性成本。
• 合规风险:2023年起多地人社部门开展“同工同酬”专项检查,仓储央企因补贴、奖金口径差异被责令整改的案例已出现。
六、薪酬顾问建议
- 建立“岗位价值+能力等级”定价模型
将库区岗位按安全风险、技能复杂度重新评估,剥离身份,统一薪酬区间。例如:高级叉车岗统一设定8—10级,编制内与外包在同一区间取酬,差异仅体现在企业年金及长期激励。 - 引入“共享绩效池”
库区整体吞吐量、安全指标作为共享目标,按一定比例从企业绩效奖金中切出“共享池”,编制内与外包员工按绩效系数共同分配,缩小浮动薪酬差距。 - 打通转换通道
设立“外包—派遣—直签”三级转换标准:连续3年绩效B以上、取得高级技能等级证书、无安全违章记录即可转派遣;再满2年可择优直签。明确规则,减少身份焦虑。 - 数字化透明管理
利用WMS+HR SaaS平台,将计件、绩效、补贴实时可视化,减少人为干预,降低外包员工对“暗箱操作”的不信任。
结语
仓储央企的“双轨制”薪酬是历史包袱、财务约束与风险策略多重作用的结果。随着国企改革深化、同工同酬监管趋严,以及仓储自动化对高技能人才的依赖度上升,传统“身份定价”已难以为继。通过岗位价值重塑、共享激励和透明晋升,方能在合规、成本与员工体验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
仓储央企的“双轨制”薪酬是历史包袱、财务约束与风险策略多重作用的结果。随着国企改革深化、同工同酬监管趋严,以及仓储自动化对高技能人才的依赖度上升,传统“身份定价”已难以为继。通过岗位价值重塑、共享激励和透明晋升,方能在合规、成本与员工体验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
国有企业仓储行业薪酬报告https://www.xinchou.cn/qishiyedanwei/11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