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战影响:这些日企中国分公司薪资已连续3年零增长
作者:薪酬报告网 | 发布时间:2025-07-13贸易战影响:这些日企中国分公司薪资已连续3年零增长——薪酬顾问的结构性拆解与前瞻一、宏观背景:贸易战撕开“冻薪”裂缝2018 年以来,中美互加关税、技术出口管
贸易战影响:这些日企中国分公司薪资已连续3年零增长
——薪酬顾问的结构性拆解与前瞻
一、宏观背景:贸易战撕开“冻薪”裂缝
2018 年以来,中美互加关税、技术出口管制层层加码,全球供应链被迫重塑。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数据显示,2023 年日本对华直接投资金额同比下降 8.9%,为 20 年来首次跌破 1 万亿日元。投资收缩直接压缩了在华日企的人工成本预算。日经 Research 的跟踪调查也印证:2019 年中国大陆日企平均调薪 6.28%,2020 年预期值下滑到 5.62%,2021 年以后干脆跌破 3%,部分企业直接“零增长”。连续三年“冻薪”已从个案扩散到汽车、电子、精密机械三大支柱行业。
2018 年以来,中美互加关税、技术出口管制层层加码,全球供应链被迫重塑。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数据显示,2023 年日本对华直接投资金额同比下降 8.9%,为 20 年来首次跌破 1 万亿日元。投资收缩直接压缩了在华日企的人工成本预算。日经 Research 的跟踪调查也印证:2019 年中国大陆日企平均调薪 6.28%,2020 年预期值下滑到 5.62%,2021 年以后干脆跌破 3%,部分企业直接“零增长”。连续三年“冻薪”已从个案扩散到汽车、电子、精密机械三大支柱行业。
二、样本画像:谁被“零增长”锁定?
- 区域:珠三角、长三角的成品组装工厂首当其冲。以深圳某大型日资电子厂为例,2022 财年直接人工总成本被总部要求“零增量”,理由是“关税挤压了 4.7 个百分点的净利润”。
- 职级:冻结主要落在“课长级以下”。高管仍享有 3%~5% 的海外津贴调增,以对冲汇率风险;而普通职员、一线班组长则连续三年维持 2019 年水平。
- 用工形态:正社员“冻薪”,派遣员工“冻编”。部分企业把原本 1:1 的正派比降到 1:0.7,通过压缩人头而非调薪来控制成本。
三、薪酬结构拆解:固定工资“零增长”,但补贴暗降
- 固定工资:名义零增长,实际因社保缴费基数上调,到手收入反降 2%~4%。
- 津贴:住房、地区、子女教育补贴普遍缩水 10%~30%。一家苏州汽车零部件企业将住房补贴从 1,500 元/月下调至 1,000 元/月。
- 变动奖金:2022 财年“夏冬两季奖金”平均为 2.1 个月固定工资,比 2019 年少 0.4 个月。
- 长期激励:日企在华普遍未推行股权激励,仅有 8% 的样本企业保留“退职金”制度,金额也被冻结。
四、员工反应:离职率“U 型”反弹
2020 年疫情初期,员工“求稳”导致离职率一度跌至 8%;2022 年随着欧美企业回流招聘,日企中国工厂的离职率反弹至 17%,高于 2019 年的 14%。关键岗位如自动化工程师、模具技师流失率超过 25%,企业被迫用 1.3~1.5 倍市场溢价返聘,形成“冻结普工、高价猎才”的畸形结构。
2020 年疫情初期,员工“求稳”导致离职率一度跌至 8%;2022 年随着欧美企业回流招聘,日企中国工厂的离职率反弹至 17%,高于 2019 年的 14%。关键岗位如自动化工程师、模具技师流失率超过 25%,企业被迫用 1.3~1.5 倍市场溢价返聘,形成“冻结普工、高价猎才”的畸形结构。
五、日企应对:三大“曲线降本”策略
- 职能外包:将财务共享中心、关务合规团队迁至大连、青岛等成本洼地,薪资水平比上海本部低 25%。
- 生产转移:加速“China+1”,越南、泰国新工厂享受 4~5 年免税期,当地日企平均调薪 7%~8%,与中国形成剪刀差。
- 薪酬结构改革:把年度固定调薪预算改为“一次性生活补贴”,金额与 CPI 挂钩,既避免“永久性工资增长”,又缓解员工不满。
六、2024~2026 展望:零增长能否打破?
- 基准情景:若中美关税维持现状,预计 2024 年日企中国薪资增幅中位数 1%~2%,仍低于通胀。
- 乐观情景:日元显著升值(USD/JPY<125),总部利润汇回增厚,部分高技术企业有望恢复 3%~4% 的调薪。
- 悲观情景:若台海或供应链突发事件导致产能利用率跌破 70%,新一轮“冻薪+裁员”不可避免。
七、给 HR 与员工的行动清单
HR:
HR:
- 立即启动“弹性福利”项目,把有限的调薪预算置换为培训、健康管理等高感知度福利。
- 建立关键岗位人才库,采用“技能津贴+项目奖金”双轨制,避免一刀切的零增长。
员工: - 关注日企在东南亚的新设岗位,提前考取越南语、泰语或 IATF 16949 资质,争取内部转岗。
- 利用日本总部“技能实习生”回流政策,申请赴日 3 年技术研修,以日元计价薪酬对冲人民币贬值风险。
结语
贸易战重塑了成本逻辑,也撕开了日企在华薪酬体系的裂缝。连续三年零增长并非终点,而是结构性调整的起点。谁能率先在“控成本”与“保人才”之间找到新平衡,谁就能在下一轮供应链竞赛中占得先机。
贸易战重塑了成本逻辑,也撕开了日企在华薪酬体系的裂缝。连续三年零增长并非终点,而是结构性调整的起点。谁能率先在“控成本”与“保人才”之间找到新平衡,谁就能在下一轮供应链竞赛中占得先机。
日资进出口贸易行业薪酬报告https://www.xinchou.cn/riziqiye/10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