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P
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报表编制的核心原则之一,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加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实质和财务状况。在权责发生制下,会计报表的编制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P
一、会计基本前提
权责发生制的实施依赖于四个会计基本前提: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1. 会计主体:会计主体前提要求会计人员明确服务的对象,即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企业本身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
2. 持续经营:持续经营前提假设企业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不会面临破产、清算,企业将按既定目标持续不断地经营下去。这一前提为权责发生制的实施提供了基础,使得企业能够按照经济业务的发生来确认和计量收入、费用、资产和负债。
3. 会计分期:会计分期前提将持续不断的企业经营活动过程划分为一个个首尾相接、等间距的会计期间,以便分期对企业经营活动实施反映和控制,确定每个会计期间的收入、费用和利润,以及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
4. 货币计量:货币计量前提要求企业采用统一货币单位来衡量和反映经济业务,便于连续、系统、全面、综合地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
P
二、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
权责发生制下,会计报表的编制依据主要包括以下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
1. 收入:收入是指企业在正常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可以增加所有者权益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权责发生制要求企业在收入实现时确认,不论款项是否已经收到。
2. 费用:费用是指企业在正常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可以减少所有者权益的经济利益的流出。权责发生制要求企业在费用发生时确认,不论款项是否已经支付。
3. 资产: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在权责发生制下,资产的确认和计量应以权利和义务的发生为依据。
4. 负债: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经济活动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权责发生制要求负债的确认和计量以权利和义务的发生为依据。
5. 所有者权益: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的余额,代表企业所有者对企业净资产的要求权。权责发生制下,所有者权益的变动应当反映在会计报表中。
P
三、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
在权责发生制下,会计报表的编制依据还包括企业所采用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
1. 会计政策: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编制财务报表时所遵循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程序和规则。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应遵循一致性、可靠性和可比性原则。
2. 会计估计:会计估计是指企业在编制财务报表时对某些经济业务或事项的金额、时间或概率进行合理的预测和判断。会计估计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对权责发生制下会计报表的编制具有重要影响。
P
四、财务报表的构成和编制要求
在权责发生制下,企业应编制以下主要财务报表:
1. 资产负债表: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时点的财务状况,包括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金额和构成。
2. 利润表: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活动成果,包括收入、费用和利润的金额和构成。
3. 现金流量表: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现金流入和流出情况。
4.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所有者权益的变动情况。
在编制财务报表时,企业应遵循以下要求:
1. 真实性:财务报表应当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和财务状况。
2. 可靠性:财务报表应当采用可靠的会计政策和估计,确保报表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 可比性:财务报表应当便于与其他企业或不同期间的报表进行对比,以分析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
4. 及时性:财务报表应当及时编制和发布,以便利益相关者做出决策。
P
五、总结
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报表编制的依据,旨在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和财务状况。企业在遵循会计基本前提、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会计政策和估计的基础上,编制符合真实性、可靠性、可比性和及时性要求的财务报表。通过这种方式,企业可以向利益相关者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重要信息,为决策提供依据。总之,权责发生制在会计报表编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有助于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和透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