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 Card,简称BSC)作为一种战略绩效管理工具,自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以来,已经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在这段时间里,平衡计分卡不断演变和完善,逐步成为全球领先企业广泛采用的管理方法。本文将详细介绍平衡计分卡的发展历程及其演变过程。
1. 平衡计分卡的萌芽(1987-1992年) 在平衡计分卡正式提出之前,已有一些企业开始尝试类似的绩效管理方法。1987年,美国Analog Device(简称ADI)公司最早进行了平衡计分卡实践尝试。该公司在绩效评估中,不仅关注财务指标,还考虑了客户满意度、内部流程优化等方面。 1992年,哈佛商学院教授罗伯特·卡普兰(Robert S Kaplan)和大卫·诺顿(David P Norton)在研究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时,提出了平衡计分卡的概念。他们认为,传统的绩效评价体系过于偏重财务指标,忽视了其他非财务因素对企业长远发展的影响。因此,他们主张建立一个全面的绩效评价体系,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角度对企业进行综合评价。
2. 平衡计分卡的发展(1992-2000年) 1992年,卡普兰和诺顿发表了关于平衡计分卡的第一篇论文,引起了理论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在此期间,平衡计分卡逐渐从一种理念转变为实际操作的工具,并在一些企业得到应用。 1996年,卡普兰和诺顿出版了《平衡计分卡:将战略转化为行动》一书,系统地阐述了平衡计分卡的理论框架和实施方法。这本书的出版使得平衡计分卡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在这一阶段,平衡计分卡主要作为一种绩效评价工具,帮助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然而,企业逐渐发现,仅仅评价绩效并不能保证战略的有效执行。因此,平衡计分卡的内涵开始拓展,逐步向战略执行管理工具演变。
3. 平衡计分卡的演变(2000年至今) 2000年,卡普兰和诺顿提出了平衡计分卡的战略地图(Strategy Map)概念。战略地图是一种可视化工具,用于描述企业战略目标、战略主题和关键成功因素之间的关系。这一创新使得平衡计分卡从绩效评价工具演变为战略执行管理工具。 2003年,卡普兰和诺顿进一步提出了“战略中心组织”(Strategy-Focused Organization,简称SFO)的理念。他们认为,企业应该将战略作为核心,将战略目标分解为可操作的指标,并通过平衡计分卡进行持续跟踪和优化。 在演变过程中,平衡计分卡不仅关注绩效评价,还强调战略执行和持续改进。这一理念得到了越来越多企业的认同,平衡计分卡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 4. 平衡计分卡在中国的发展 自2000年代初,平衡计分卡开始传入我国。国内企业在引进和借鉴平衡计分卡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平衡计分卡实践。 近年来,我国政府和企业对平衡计分卡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许多企业将平衡计分卡作为战略管理和绩效评价的核心工具,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同时,一些专业机构和研究人员也纷纷开展平衡计分卡的研究和推广工作,为我国企业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和支持。 总结: 平衡计分卡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萌芽,到如今成为全球领先企业广泛采用的管理方法,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平衡计分卡不断演变和完善,从一种绩效评价工具发展成为战略执行管理工具。随着我国企业对平衡计分卡的认可和应用,相信它将在未来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助力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各类薪酬报告
细分行业领域
覆盖城市地区
累计下载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