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P
权责发生制作为我国企业会计核算的基础,对于资产的计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权责发生制下,资产的计量基础主要是历史成本,即企业取得资产时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然而,资产计量基础并非仅限于历史成本,还包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对权责发生制下的资产计量基础进行详细阐述。
P
首先,历史成本是权责发生制下最常用的资产计量基础。历史成本原则要求企业在取得资产时,以实际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作为资产的入账价值。这种计量方法具有客观性、可靠性和稳定性,能够反映企业资产的真实价值。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的账面价值等于其原始成本,不考虑市场价值变动对资产价值的影响。
P
其次,重置成本是一种以当前市场条件下重新取得同一资产所需支付的金额作为资产计量基础的方法。当企业在资产取得后,由于技术进步、市场变化等原因导致资产价值发生变化,此时采用重置成本能够更好地反映资产的实际价值。重置成本计量基础有助于企业在资产价值变动时,及时调整资产账面价值,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P
再次,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正常经营活动中,企业出售资产所能收到的现金净额,扣除与出售资产相关的税费、费用后的金额。可变现净值计量基础适用于短期内可变现的资产,如存货、应收账款等。这种计量方法能够反映资产在当前市场条件下的变现能力,有助于企业合理评估资产价值,降低经营风险。
P
此外,现值是指在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基础上,扣除与资产相关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后的金额。现值计量基础适用于长期资产,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采用现值计量,企业需要预测资产未来的现金流量,并选择合适的折现率进行折现。这种计量方法有助于反映资产预期收益和风险,为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更为全面的会计信息。
P
最后,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公允价值计量基础具有较强的市场导向性,能够及时反映市场价值变动对资产价值的影响。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对于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等特定项目,要求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
P
权责发生制下,企业在对资产进行计量时,应根据资产的性质、用途和所处的市场环境,选择适当的计量基础。以下是不同资产计量基础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体现:
P
1. 固定资产:通常采用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基础,考虑到固定资产使用周期较长,企业还需根据资产的实际使用状况进行折旧,以反映资产价值的减少。
P
2. 存货:采用可变现净值或历史成本进行计量。在物价波动较大时,企业应定期对存货进行减值测试,确保资产价值的真实性。
P
3. 无形资产:通常采用历史成本或现值进行计量。对于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企业应进行摊销,并在每个会计期末进行减值测试。
P
4. 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或摊余成本进行计量。公允价值计量能够反映金融资产价值的波动,有助于企业及时把握市场风险。
P
总之,在权责发生制下,企业应根据资产的特点和所处的市场环境,选择合适的资产计量基础。这将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和相关性,为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提供更为全面的决策依据。同时,企业还应关注资产价值变动,及时调整资产账面价值,确保企业财务状况的准确反映。在今后的会计实践中,我国企业应继续完善资产计量基础,推动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提高企业财务报告的质量。